區域創新創業軟環境哪家強?深圳昆山拔頭籌
時間:2015-09-30 16:30 閱讀:2243 整理:市場調研公司
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9日訊(記者熊麗)由清華大學啟迪創新研究院一年一度調研評定的區域創新創業軟環境榜單——《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行榜》,近日正式公布2014年度全新排名。深圳市憑借在8個單項指標中斬獲3項第一的成績,蟬聯桂冠,二至十名分別為廣州、成都、南京、蘇州、杭州、西安、武漢、鄭州和青島。
據介紹,《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行榜》圍繞“政府支持”、“產業發展”、“人才環境”、“研發環境”、“金融支持”、“中介服務”、“市場環境”、“創新知名度”等八項一級指標展開。與該榜單同時發布的《2015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評價研究報告》,統計了100個地級以上城市(不含直轄市)的數據,對排名前10位的城市進行了系統評價,并首度增加《我國縣級市創新創業環境研究報告》,對排名前20的縣級市進行了重點分析。
區域性差距特征明顯,東部地區持續領先
調研顯示,2014年,東部區域城市創新環境保持大幅度領先地位,從入選數量比重來看,東部地區占比為50%,地區性優勢明顯。從城市排名情況來看,2014年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行榜前十中,東部地區占6 席,西部地區的成都和西安入選,中部地區武漢和鄭州入選,東北地區尚無城市入選。前50強城市中,東部地區30個,西部地區9個,中部地區7個,東北地區4個。
直轄市中,京滬兩市排名領先,津渝排名下降。直轄市是我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創新創業成就對其他城市具有很強的輻射帶動作用。在針對直轄市展開的專題研究中,采用與其他地級以上城市相同的創新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對包括四個直轄市在內的104個城市展開整體測評和比較。測評結果顯示,2014年度北京和上海評分繼續位列前兩位,天津總排名下降明顯,由2013年的第5位下降至第8位,被南京、蘇州反超。從一級指標的得分來看,北京和上海占據了絕對的領先優勢,北京在產業發展、人才環境、研發環境、中介服務、市場環境、創新知名度等6項一級指標的排名中均位列第一,上海則在政府支持和金融支持2個指標上排名第一。
縣級市創新創業環境,昆山市排名第一
縣級市是我國最具活力的微觀行政單元。截至2014年底,我國共有361個縣級市,其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生產總值的25%。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創新與創業環境已逐漸成為縣級市在縣域核心競爭力中的主要構成要素。因此,在《2015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評價研究報告》中,首度推出了《我國縣級市創新創業環境研究報告》,測評縣級市創新創業環境,并對排名前20的縣級市進行重點分析。報告顯示,縣級市排名前20強全部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其中江蘇8個,浙江7個,山東3個,福建和廣東各1個;縣級市的發展起步較晚,整體規模較小,受區位、資本、資源的約束大,分項排名結果顯示,多數縣級市的創新創業環境發展不均衡。昆山市作為蘇南地區縣級市中社會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其創新創業環境的布局發展也獨占鰲頭,在縣級市排名中位列第1位。
創新階段進入眾創時代,創新主體由精英走向大眾
《2015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評價研究報告》還對影響創新創業環境的幾個熱點問題做了深入解析。報告指出,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創新階段進入了眾創時代,創新主體由精英走向大眾,創客、威客等成為創新主體,創新導向指向用戶體驗,更多的新技術和新模式作為創新支撐,創新組織也以企業組織和個人的“社會創新生態群落”形式體現,更加平臺化和網絡化;此外,以科技園為主的創新空間已成為城市創新發展的增長極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聚集地。目前我國高技術企業聚集區建設步伐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呈現蓬勃發展態勢,高技術企業的創新投入與產出持續增加,但與此同時,科技資金規模小且分散、高技術人才匱乏、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企業創新發展,科技園區要想更好地服務于高技術企業,就需要政府與市場共同發力,及時準確把握企業創新服務需求,提供差異化政府服務,拓展企業融資渠道,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等。
據悉,此次已是清華大學啟迪創新研究院連續第五年發布《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行榜》和《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評價研究報告》。

關注公眾號
獲取更多行業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